2005年8月15日,习总书记在浙江安吉余村首次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科学论断。彼时的中国大地上,工业轰鸣中,不少河流还在承受着发展的阵痛。二十载春秋流转,当我们回望来时路,才惊觉一场关乎生存与发展的深刻变革,已在潺潺流水中、在澄澈天空下悄然写就。
那些年,我们曾与污水"共生"
20年前的河流,是不少人记忆里难以释怀的痛。工厂排污口处,墨绿色、灰褐色的工业废水裹挟着泡沫涌入河道,岸边草木枯黄,鱼虾绝迹。盛夏时节,河面漂浮着油污与杂物,微风拂过便是刺鼻的异味——那是电镀废水的重金属味、印染废水的化学药剂味、造纸废水的酸腐味,混合成"发展中的烦恼"。
照片:在山西省太原市,未经处理的污水直接流入汾河(上图,2006年5月摄)。新华社发(高家荣摄)
太原市民在汾河河畔锻炼(下图,2014年4月20日摄)。经过治理后,汾河太原段已经形成一条长6公里的绿色生态长廊。新华社记者燕雁摄
那时的天空,常被工业烟尘笼罩。工业区,晴朗日里也难见透彻的蓝。环保理念尚在萌芽,工业污水处理多是简单沉淀,"先污染后治理"的误区,让生态承载力频频告急。
照片:山西省文水县开栅镇的一处铁厂烟尘漫天(上图,1999年10月摄)。新华社发(高家荣摄)
山西省文水县开栅镇一家被关停的铁厂(下图,2014年4月21日摄)。新华社记者 燕雁 摄
变革启幕:从"末端治理"到"源头防控"
"两山"理念如一声号角,唤醒了全社会对生态的觉醒。二十年来,工业污水处理从"可有可无"跃升为企业生存的"生命线",一场由理念到技术的全方位变革深刻发生:
理念上,"环保不只是成本,更是竞争力"成为共识。企业从被动应付检查,转向主动投入治污设施。技术上,处理工艺实现跨越式升级。从最初的物理沉淀,到生化处理、膜分离、高级氧化等组合工艺,工业废水处理早已告别"粗加工"时代。在格林服务的化工新材料半导体厂区,污水经过芬顿、气浮、生化等多道工序,最终出水清澈度堪比自来水,部分还能回用于车间,实现中水回用。
▲格林运维的化工新材料半导体厂区
今日之景:流水潺潺里的生态答卷
如今再看我们身边的河流,不少曾被称为"酱油河""牛奶河"的水域,已重现粼粼波光。武汉某化工园区旁的河道,经过综合治理,岸边栽上了芦苇与菖蒲,水质稳定达到地表水Ⅳ类标准,偶有白鹭掠过水面;曾经被工业废水侵占的滩涂,变身生态公园,成为市民散步的好去处。
▲武汉沉湖湿地(魏斌 摄)
天空也找回了本色。工业区的烟囱少了,取而代之的是洁净厂房与绿化隔离带。环保数据印证着变化:全国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从2005年的70%左右提升至95%以上。这些数字背后,是无数环保人日夜坚守的运维岗,是企业车间里不断升级的处理设备,是"绿水青山"理念融入血脉的自觉。
格林同行:二十载深耕,守护每一滴水
从2005年到2025年,武汉格林环保与时代同频共振。我们记得为某重金属厂设计处理方案时,反复试验才攻克多种重金属混合处理难题。
▲重金属废水处理园区
二十年来,我们从污水处理工程公司,成长为集"咨询-设计-运维-资源化"于一体的综合服务商,累计处理工业废水超亿吨,服务企业覆盖汽车、电子、化工、食品等数十个行业。这不是终点,而是新的起点——当"双碳"目标遇上绿色发展,工业污水处理正迈向"节能、降耗、循环"的新赛道。
站在"两山"理念提出二十周年的节点回望,流水潺潺是时代的回响,清波荡漾是发展的答案。武汉格林环保将继续以技术为笔,以责任为墨,在生态文明建设的画卷上,续写更多"清水绿岸、鱼翔浅底"的篇章。因为我们坚信:守护好每一滴水,就是守护明天的金山银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