污泥沉降比(SV30)是衡量活性污泥凝聚和沉降性能的重要指标,在污水处理过程中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异常的SV30值或观测结果可能表明污水处理过程中存在某些问题。以下是一些常见的SV30异常情况及其可能的原因:
污泥沉淀后呈层状上浮:这通常意味着活性污泥发生了硝化反应,产生了较多的硝酸盐,在二沉池中发生反硝化,产生气态氮,导致污泥上浮。可以通过减少曝气量或减少污泥在二沉池的停留时间来解决。
上清液含有大量悬浮状微小絮体,透明度差:这可能是污泥解体的迹象,原因可能包括曝气过度、负荷太低导致活性污泥自身氧化过度或有害物质进入系统。减少曝气量或增大进泥量可能有助于解决此问题。
泥水界面不清,水质混浊:这可能是由于流入高浓度有机废水,微生物处于对数增长期,导致形成的絮体沉降性能下降,污泥发散。可以通过增大曝气量或延长污水在曝气池中的停留时间来解决。
污泥沉降比很高:可能是由于污泥浓度过高或沉降性能差引起的。需要及时排泥降低SV30值,并逐渐缓慢地进行,以免破坏整个活性污泥系统。
污泥沉降比很低:可能表明污泥的沉降性能很好,但也可能是污泥活性不良。需要结合其他参数如MLSS和SVI来判断。
污泥颜色异常:正常的活性污泥颜色应为黄褐色,如果颜色发黑可能是厌氧或缺氧,颜色发灰可能表明溶解氧异常升高,导致污泥中毒。
污泥气味异常:良好的活性污泥略带泥土香味,如果气味呈现酸碱味或臭味,可能表明混合液pH异常或可能缺氧。
污泥上清液浑浊:可能表明系统中的有机负荷过高,需要采取措施降低负荷。
污泥体积指数(SVI)异常:SVI异常高可能表明污泥膨胀,而SVI异常低可能表明污泥老化。
在处理这些异常情况时,重要的是结合其他水质参数和显微镜观察结果来综合判断问题的原因,并采取相应的措施。
咨询热线
027-846217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