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斜板沉淀池污泥上浮原因
1. 气泡附着:在处理过程中,如果水中含有大量溶解气体或产生了气体(例如在生物处理过程中),这些气体会附着在絮体表面,增加其浮力,导致絮体上浮。这种现象常见于曝气池或气浮池中。
2. pH值变化:絮凝剂的效果受pH值的影响较大。如果水体的pH值偏离了絮凝剂的最佳工作范围,可能会导致絮凝效果不佳,已形成的絮体可能重新分散,部分絮体因密度小于水而上浮。
3. 有机物含量过高:高浓度的有机物会干扰絮凝过程,使得絮凝剂难以有效桥接颗粒,形成稳定的絮体。此外,某些有机物本身具有较低的密度,也可能导致絮体上浮。
4. 絮凝剂选择不当或投加量不足:不同的废水需要选择合适的絮凝剂类型及适当的投加量。如果选择了不适合的絮凝剂或者投加量不足,絮凝效果将大打折扣,絮体稳定性差,易上浮。
5. 搅拌强度过大:在絮凝过程中,适当的搅拌有助于絮凝剂与悬浮颗粒充分混合,但如果搅拌强度过大,可能会破坏已经形成的絮体结构,使其破碎成小颗粒,失去沉降能力而上浮。
6. 油脂类比重轻的絮体上浮:某些废水中含有比重较轻的油脂类物质,这些物质在絮凝后容易上浮。
7. 厌氧微生物产生的气体附着:在沉淀池中,厌氧微生物活动产生的气体可能附着在絮体上,导致絮体上浮。
8. 反硝化作用:当废水中有机氨化合物含量高或氨氮高时,在适宜条件下可被硝酸菌和亚硝酸菌氧化为NO3-,如二沉池积泥或停留时间过长,NO3-还原产生的N2会被活性污泥絮凝体所吸附,使得活性污泥上浮。由于在二沉池或曝气不足的地方会发生反硝化作用,使微小的氮气气泡释放出来,从而使污泥的密度减小,有利于活性污泥上浮。
9. 回流量太大:回流量突增,会使气水分离不彻底,曝气池中的气泡带到沉淀区上浮,这种污泥呈颗粒状,颜色不变。
10. 二沉池池底积泥:如果二沉池底泥发酵,产生的CO2和H2也会附聚在活性污泥上,使污泥比重降低而上浮。污泥腐化产生CH4、H2S后上浮,首先是一个个小气泡逸出水面,紧接着有黑色污泥上浮。
11. 活性污泥丝状菌过量生长:当进水N,P不足、PH太低、混合液溶解氧太低、进水波动太大等各种因素影响下,造成丝状菌和放线菌等微生物的异样生长,丝状菌的比生长速率高于了菌胶团细菌,又由于丝状菌的比表面积较大,因此,丝状菌在取得污水中BOD5物质和氧化BOD5物质所需要的氧气方面都比菌胶团细菌有利得多,结果曝气池中丝状菌成为优势菌种而大量增值,导致生物泡沫的产生。再加上这些微生物大都呈丝状或枝状,易形成网,能捕扫微粒和气泡等,并浮到水面。被丝网包围的气泡,增加了其表面的张力,使气泡不易破碎,而引起成片污泥上浮。
二、解决方式
针对斜板沉淀池污泥上浮的问题,可以采取以下解决方式:
1. 调节pH值:通过调节污水的pH值,使其处于絮凝剂的最佳工作范围内,以提高絮凝效果。
2. 优化絮凝剂选择和投加量:根据废水的特性选择合适的絮凝剂,并确保投加量足够,以提高絮体的稳定性。
3. 控制搅拌强度:在絮凝过程中,适当控制搅拌强度,避免过度搅拌破坏絮体结构。
4. 去除油脂类物质:对于含有油脂类物质的废水,可以采用除油工艺预先去除油脂,以减少油脂类物质对絮凝效果的影响。
5. 防止厌氧条件产生:通过增加曝气或搅拌,防止沉淀池内出现厌氧条件,减少厌氧微生物产生的气体对絮体的影响。
6. 控制反硝化作用:通过调整工艺参数,如增加回流比、降低泥龄、多排泥以降低污泥浓度,还可适当降低曝气池的DO水平,以减少硝酸盐的来源,从而控制反硝化作用。
7. 优化回流量:合理控制回流量,避免气水分离不彻底导致的污泥上浮。
8. 清理二沉池底泥:定期清理二沉池底泥,防止底泥发酵产生气体导致污泥上浮。
9. 控制活性污泥丝状菌生长:通过调节F/M、DO等因素,选择性的发展絮凝体形成菌,抑制丝状菌等的过度增殖。在设计选择器时,选择器需要分格设置,一般多采用4~6格;尽量提高选择器第一格的F/M值,形成F/M梯度;还要控制选择器的水力停留时间,一般为10~15分钟。
10. 物理化学方法:如喷洒水、调节污水pH值、合理投加营养盐、设置调节池等物化方法控制泡沫。
11. 生物方法:如增设生物选择器、优化工艺选择等生物方法控制活性污泥上浮。想了解更多相关信息,请咨询武汉格林环保,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