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红线虫的生态特征与出现条件
红线虫(学名水蚯蚓,如正颤蚓、霍甫水丝蚓等)属于环节动物,常栖息于有机质丰富的淤泥环境。其在好氧池中大量出现,通常与以下条件相关:
1. 低负荷运行:当进水COD负荷持续偏低时,微生物食物链失衡,为红线虫繁殖创造了空间(负荷不足导致微生物竞争减弱)。
2. 污泥老化与堆积:长期未清理的池底淤泥、污泥解体或沉降性能差时,形成富含腐殖质的环境,吸引红线虫栖息。
3. 溶解氧(DO)管理失衡:DO浓度长期处于2–3 mg/L的"舒适区"(红线虫适宜DO范围),或存在曝气死角导致局部低氧。
4. 环境突变:气温升高、气压骤降等气象变化可能诱发虫体上浮聚集。
> 注:需与红虫(摇蚊幼虫)区分——红线虫以有机污泥为食,而红虫多在二沉池清水区出现,两者治理策略不同。
二、红线虫对好氧池系统的危害
1. 污泥减量与处理能力下降:红线虫大量摄食活性污泥,导致污泥浓度骤降,削弱氨氮、COD降解能力。
2. 出水水质恶化:虫体代谢产物及死亡残骸可能引发出水悬浮物(SS)升高、COD超标。
3. 生态失衡:过度繁殖破坏微生物群落结构,影响系统稳定性。
三、系统化治理方案
(一)短期应急措施
1. 物理清除:
- 采用细格栅或吸污设备清理浮泥及虫体。
- 高压水枪冲洗池壁、填料附着物。
2. 化学灭杀(慎用):
- 喷洒过氧化钠(浓度需专业控制)或投加工业级聚合氯化铝(PAC),但需防范对微生物的二次伤害。
(二)长期根本性调整
1. 提升有机负荷:
- 投加碳源(如乙酸钠、葡萄糖)或引入高COD废水,将食微比(F/M)提至0.15–0.3 kgCOD/kgMLSS·d,增强微生物竞争力。
2. 优化溶解氧控制:
- DO调整为1.5–2.5 mg/L(避免>3 mg/L),采用间歇曝气或增设推流器消除死角。
3. 污泥系统调控:
- 加强排泥频率,控制MLSS在3000–4000 mg/L,防止污泥老化。
- 定期清淤(每年1–2次),减少池底积泥。
4. 生物群落修复:
- 追加氮、磷营养盐(维持BOD:N:P=100:5:1),投接种高效菌剂。
- 填料池需检查挂膜状态,补充悬浮填料增强生物膜稳定性。
(三)预防性管理
- 安装“生物卫士BioGuard®”,实时预警污水站生化系统异常。
- 雨季前清理厂区管网,防止外源虫卵流入。
四、结语
红线虫爆发本质是系统生态失衡的信号。如需技术支援,请联系专业团队定制解决方案。治理需结合镜检(确认虫种)及水质数据分析,避免盲目操作导致系统崩溃。 格林环保致力于污水处理25年。如果您有污水处理需求或技术疑问,欢迎随时联系格林环保。
咨询热线
027-846217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