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化工废水处理过程中,好氧池是实现有机物降解和氨氮硝化的核心单元。而污泥浓度(MLSS) 是衡量活性污泥系统健康状态的关键指标。正常情况下,化工废水好氧池的MLSS应维持在 3000–6000 mg/L 之间。若长期低于3000 mg/L,往往意味着系统运行异常,可能导致出水COD、氨氮超标,处理效率下降。
作为深耕工业废水治理多年的环保服务商,武汉格林环保结合大量现场运维经验,针对“好氧池污泥浓度低”这一高频问题,深入剖析其在化工废水场景下的五大成因,并提供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帮助企业快速恢复系统稳定。
一、污泥浓度低的五大常见原因(化工废水典型场景)
1. 进水负荷过低或碳源不足
表现:COD浓度长期偏低,BOD/COD比值小,可生化性差;
影响:微生物缺乏“食物”,增殖缓慢,老化解体加快;
典型行业:精细化工、医药中间体、高盐废水企业。
2. 有毒有害物质抑制污泥活性
诱因:废水中含有重金属(如Cr⁶⁺、Cu²⁺)、酚类、氰化物、硫化物、难降解有机物(如苯系物、卤代烃);
机制:毒物破坏细胞结构,抑制酶活性,导致污泥中毒、死亡、流失;
特征:镜检可见原生动物减少,菌胶团松散,泡沫增多。
3. 排泥过量或二沉池漂泥
操作失误:为控制SVI或防止污泥膨胀,过度排泥;
设备问题:二沉池刮泥机故障、布水不均、污泥上浮,导致活性污泥随出水流失;
后果:系统污泥总量持续下降,难以恢复。
4. 溶解氧(DO)控制不当
DO过高:过度曝气导致微生物自身氧化(内源呼吸增强),加速老化死亡;
DO过低:缺氧环境下丝状菌占优,引发膨胀,后续排泥增多;
建议值:化工废水好氧池DO宜控制在 2.0–4.0 mg/L。
5. 营养比例失衡(N、P不足)
化工废水常缺乏氮、磷等营养元素,C:N:P比例偏离理想值(100:5:1);
导致微生物合成受阻,增殖缓慢,污泥产量低。
二、科学应对策略:从诊断到调控
面对污泥浓度偏低问题,应遵循“先诊断、后干预”的原则,避免盲目加泥或调整工艺。
✅ 解决方案一:补充碳源,提升可生化性
适用场景:进水COD<300mg/L 或 BOD/COD<0.3;
推荐碳源:
快速响应:乙酸钠、葡萄糖(应急使用);
长期稳定:复合碳源、甲醇(注意毒性控制);
投加点:设于水解酸化池或好氧池前端,确保充分混合。
建议:通过小试确定最佳投加量,避免过量导致二次污染。
✅ 解决方案二:排查并削减毒性冲击
第一步:取样检测重金属、酚、氰、硫化物等特征污染物;
第二步:优化前段预处理(如芬顿、微电解、活性炭吸附)去除毒性物质;
第三步:分阶段提升负荷,避免一次性冲击;
辅助措施:投加高效降解菌剂(如硝化菌、特种降解菌),帮助系统恢复。
✅ 解决方案三:优化排泥与二沉池运行
核查排泥频率与排泥量,避免“一刀切”式排泥;
检查二沉池:
刮泥机是否正常运行;
出水堰是否平整,有无短流;
是否存在反硝化上浮或丝状菌膨胀;
调整回流比(R=50%–100%),保持污泥平衡。
✅ 解决方案四:精准控制溶解氧(DO)
安装在线DO仪,分区监测;
采用变频鼓风机,根据负荷动态调节风量;
避免长时间DO>5.0 mg/L,防止污泥过氧化。
✅ 解决方案五:补充营养盐,平衡C:N:P
检测进水氮(TN)、磷(TP)浓度;
缺氮时投加尿素或硫酸铵;
缺磷时投加磷酸二氢钾或NaH₂PO₄;
目标:C:N:P ≈ 100:5:1。
三、特殊情况处理:何时需要“接种污泥”?
当系统长期低负荷、污泥严重老化或中毒后难以恢复时,可考虑外接接种污泥:
来源:市政污水厂脱水污泥(含水率80%左右);
投加量:按好氧池容积的10%–20%投加;
驯化期:逐步提升进水负荷,给予7–15天适应期;
注意事项:避免引入病原体或杂菌,控制投加速度。
四、预防为主:建立长效运维机制
|
措施 |
建议频率 |
|
每日监测MLSS、SV30、DO 、 pH |
每日1–2次 |
|
镜检观察污泥形态 |
每周2–3次 |
|
检查二沉池运行状态 |
每周 |
|
校准仪器仪表(DO、pH等) |
每月 |
|
全面系统评估与优化 |
每季度 |
结语:污泥浓度低不是“小问题”,而是系统失衡的预警
在化工废水处理中,好氧池污泥浓度偏低往往是多种因素叠加的结果。不能仅靠“加泥”或“减排”简单应对,必须从进水水质、工艺参数、设备运行等多维度综合诊断。
格林环保|25年专注水处理技术创新,是湖北省高新技术企业,通过ISO14001/45001双认证,拥有专利技术68项。如果您有污水处理需求或技术疑问,欢迎随时联系格林环保。
咨询热线
027-846217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