废水中的微塑料处理方式主要包括物理分离、化学降解和生物降解等方法。
1. 物理分离:这是一种常用的方法,通过筛分、过滤等方式将微塑料与其他物质分离,适用于污水、海水等水体中的微塑料处理。虽然操作简便,但去除效率相对较低,特别是难以去除纳米级别的微塑料 。
2. 化学降解:利用化学试剂在特定条件下将微塑料分解为小分子,适用于多种类型的微塑料处理。这种方法能完全分解微塑料,但成本较高,且可能对环境造成二次污染 。
3. 生物降解:这是一种环保的绿色处理方法,通过微生物将微塑料降解成无害物质。此法对环境影响小,但降解速度较慢,受环境因素影响大,难以精确控制 。
4. 高效界面太阳能蒸发平台(ISEP):中国科学家研发的新技术,能在生产淡水的同时去除水中微塑料。该技术使用碳毡作为基础材料,制备的水蒸发平台能高效生产淡水并具有强大的微塑料去除能力,甚至在黑暗环境中也能保持一定的去除效果 。
5. 污水处理厂的去除效率:全球污水处理厂对微塑料具有一定的去除效果,平均去除率约为80%,但不同污水处理技术对微塑料的去除效率存在差异。例如,基于过滤器的处理技术表现出最佳的塑料去除效率,而活性污泥法能有效阻滞微塑料,但大部分微塑料会转移到污泥中 。
6. 活性污泥的处置方式:活性污泥中的微塑料最终可能与污泥一起被填埋、焚烧或用于农业,形成二次污染。开发高效去除污泥中微塑料的工艺对于减少环境污染具有重要意义 。
世界卫生组织也呼吁进一步研究微塑料并大力处理塑料污染问题,建议优先清除对人类健康有已知风险的微生物病原体和化学物质,同时通过废水处理去除90%以上的微塑料 。
综上所述,微塑料的处理需要综合考虑技术的有效性、成本和环境影响,未来的研究和技术开发将对改善微塑料污染问题起到关键作用。
咨询热线
027-84621770